当前位置:中国广告人网站--->品牌营销栏目--->市场纵横-->详细内容
感觉消费时代下的广告思维
作者:佚名 日期:2003-4-29 字体:[大] [中] [小]
-
观察近几年来的消费市场,我们不难发现,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在改变:在生活物资逐渐富足的80年代,消费者开始要求“品质”、“功能上的差异性”;进入90年代后,各种商品逐步走向同质化,消费者于是开始重视“价格”。
此时,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,那就是当产品进入成熟期,各品牌品质皆达一定水准的情况下,光靠“顾客满意”已不足以构成建立忠诚顾客的基础;因为,顾客往往为了便利或更低的价钱,也会毫不迟疑地转换品牌(所以说,高满意度不见得就是高重复购买的保证)。于是乎,“品牌危机”议论的风潮蜂拥而起。
时至今日,我们却发现,消费市场逐渐朝两极化发展-“价格导向消费”与“感觉消费”。也就是说,消费者一方面务实地走向“俗搁大碗”的消费之道,另一方面则会盲目地“跟着感觉走”,这看似矛盾的消费模式,分析个中原因则不难理解:同质性产品过度竞争的结果,让各竞争品牌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,使得消费者成为最后的赢家;在这同时,生活型态及价值观的改变,让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已超越了基本消费品的层次,表面上的购买理由“产品好吃、好喝....”已不足以解释消费动机,来自心理层面“炫耀、大家都在买、不想落人后....”的购买需求,才是令消费者能无怨无悔疯狂跟随的最大原因。而许多畅销一时的商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造就出来的。
尤其在台湾,“感觉消费”的情形更是明显,“就是喜欢”下隐藏的是“不想落人后”的心理,所以可以发现台湾消费者“喜新厌旧”的速度相当惊人,旋风式的消费模式,来得快去得也快,因此使得流行商品的生命周期特别的短;另一方面,厂商一窝蜂的跟进,共同创造惊人的销售高峰后,即马上面临加速度垂直下降的情况,不能抓好“见好就收”时机的厂商,难逃血本无归之命运。
面临这种状况,今天的企业,在维持顾客满意的基本前提下,如何透过“感觉消费”的消费心理,抓住时机,紧紧地维系住顾客,使他们愿意死心蹋地的眷顾本公司产品, 是蛮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的。
能善用“感觉消费”,创造历久不衰的销售佳绩之典型代表当属“麦当劳”。它操作的概念很简单,那就是触动消费者“我想要!”的心情。而它所运用的素材,是一些经过个性化设计的Character。想想,这些Character如果摆在玩具店中,它只是一个玩具。但透过麦当劳的运作与媒体的推波助澜,则跃身成为一种具消费意象的物品。麦当劳透过这些意象,来连系与顾客的关系。
在“感觉消费”下,我们需意识到,我们卖得不只是商品,更重要的是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连结意义。消费者凭什么感觉来买我们的商品?其秘诀便在于企业所创造的情境是否能唤起消费者的潜在欲求。如何抓好时机,从广告中塑造出让消费者非买不可的情境,事实上这也算是一种利基的创造。若能透过情境诉求,使该商品拥有生活上的意义,创造出一种使用气氛与心情的话,进而带给消费者一种生活上真实的感受,将很容易形成“感觉消费”。